小时候,家里的灶台上总有一只老式的竹制蒸笼,它不华丽,也不精致,却承载着我最深的记忆。那是一种叫“草圈蒸肉”的传统做法,用新鲜的猪肉、酱油、料酒和香料腌制后,裹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粉,再放进竹蒸笼里,用柴火慢慢蒸熟。那股混合着柴火香与肉香的味道,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草圈”这个词,是老家方言中对一种植物的称呼,学名我不记得了,但它的叶子宽大柔软,常被用来包裹食物,尤其是在蒸肉的时候。母亲说,用草圈包裹蒸肉,不仅能保持肉的鲜嫩,还能让肉吸收草叶的清香,使味道更加独特。那时候,我总是坐在灶台边,看母亲把肉一块块地包好,动作娴熟,仿佛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蒸肉的时间不算长,但那种等待的过程却让我格外期待。柴火噼啪作响,蒸汽从竹笼的缝隙中缓缓升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童年最温暖的回忆。每当我闻到类似的味道,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夏天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灶台上,母亲哼着小调,而我则趴在桌上,眼巴巴地等着那一锅热腾腾的蒸肉出笼。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城市读书、工作。城市的节奏快,生活也变得忙碌而单调。偶尔在餐馆里看到类似的蒸肉,味道却总差那么一点。不是不好吃,而是少了那种独特的草圈香,少了那份来自心底的熟悉感。我开始怀念起老家的灶台、母亲的手艺,还有那口老竹笼。
如今,我偶尔也会尝试自己做“草圈蒸肉”,但找不到那种真正的草圈,只能用粽叶代替。虽然味道还算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真正让我无法忘怀的,不只是那道菜本身,更是那段时光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画面。
“草圈蒸肉”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是一种记忆的载体,是故乡的符号,是岁月里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明白,有些味道,是回不去的,但它永远留在心里,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写下这篇散文——为了留住那道“回不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