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课文内容、情感表达和学生理解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是一篇充满深情与离别之情的课文,通过描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情感,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亲人”所代表的含义。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抗美援朝的简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亲人”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后续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分析大娘送食物、小金花失去母亲等情节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不舍。同时,我也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理解“亲人”这一概念时存在偏差,认为“亲人”仅限于血缘关系,而忽略了文中所体现的战友情、邻里情等非血缘的亲情。对此,我在课后进行了补充讲解,并通过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拓宽对“亲人”这一词语的理解。
此外,在课堂互动方面,虽然我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次《再见了,亲人》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价值观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创造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