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是古代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文言短文,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常被选入语文教材或文言文阅读训练中,以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一、原文节选
> 余尝游于山中,见一老者,年近七旬,手执一杖,步履稳健。余问曰:“翁年高而行健,何术也?”老者笑曰:“吾未尝学也,但知指之所在,心即随之。”余闻其言,若有所悟。
二、翻译与解析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我曾经在山中游玩,遇到一位年近七十的老者,他手持拐杖,走路却很稳健。我问他:“您年纪这么大了,还能走得这么稳,有什么秘诀吗?”老者笑着说:“我没有专门学习过,只是知道方向在哪里,心就跟着走。”
这段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老者所言“指之所在,心即随之”,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指向哪里,心就到哪里”,而是强调内心的专注与目标的明确。只有心中有方向,行动才会有力量;只有心无旁骛,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三、阅读理解题(示例)
1. 文中老者为什么能“行健”?
答:因为老者心中有明确的方向,能够专注于目标,不被外界干扰,因此即使年事已高,也能稳健前行。
2. “指之所在,心即随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目标、有方向,心灵就会跟随这个方向前进,从而带来稳定和力量。
3. 本文主要想表达什么道理?
答:本文通过老者的言行,说明了内心坚定、目标明确的重要性。只有心有所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从容。
四、总结
《指喻》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道路时,应当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信念,方能在风雨中稳步前行。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人,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如需更多关于《指喻》的赏析、拓展阅读或写作参考,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