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今世之学者,或轻师道,或弃师礼,遂使学问失其本,教化渐衰微。近得韦中立来书,问及师道之义,余感其志诚,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以答其问。
夫师道之尊,非独在言辞之间,而在德行之中。昔孔子设教于杏坛,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皆因师之德而敬之、学之、效之。若为师者,仅能讲章句、诵经文,而不修己身、不正其心,则虽有千言万语,亦难动人。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非虚言也。
今人多以师为匠,视教为工,惟求技艺之精,不问心性之修。此风一长,必致学问空疏,人心浮躁。盖师之道,不在技之巧,而在道之明。若徒重技艺而忽道义,则如无根之木,终将枯萎。
吾观古今之师,或隐于山林,或仕于庙堂,然皆以道自持,以德育人。韩退之作《师说》,力倡师道之重,然世人多未深思。今中立问及师道,可见其志不在小,愿与共勉。
然则,何为师道?曰:以身作则,以德感人;以理启人,以心化人。师者,非但教人以文,更当教人以道。若欲为人师,先须自修;若欲化人,先须自正。
中立若愿究师道之义,宜先修己身,而后可施教于人。勿以师为名,而忘其责;勿以教为业,而失其志。愿君慎思之,笃行之,庶几不负此问,亦不负此生。
谨此奉复,伏惟钧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