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原文及赏析】《水龙吟》是宋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词牌,因其音调高亢激越、节奏起伏跌宕,常被用来抒发豪情壮志或深沉感慨。历代文人墨客皆以“水龙吟”为题,写下诸多传世之作,其中尤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最为著名。
一、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穷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赏析
这首《水龙吟》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登上建康(今南京)赏心亭时所作,借景抒怀,情感深沉,气势磅礴。全词通过描绘秋日江景与孤寂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
1. 开篇写景,意境开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穷尽。”开篇即勾勒出一幅辽阔的秋日江景图,渲染出一种苍茫辽远的氛围。这种壮阔的自然景象,既是实写,也暗含了词人胸中浩荡的思绪。
2. 山峦如玉簪螺髻,引出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里用比喻手法将远处的山峦比作美人头上的玉簪与螺髻,既写出山之秀美,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怨恨。山虽美,却无法排解心中的忧郁。
3. 孤寂身影,抒发游子情怀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落日余晖中的高楼之上,耳边传来孤雁的哀鸣,仿佛在诉说着游子的漂泊与无奈。这里的“江南游子”正是辛弃疾本人的写照,他虽身在南方,却心系北方故土。
4. 动作描写,凸显内心激荡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词人反复抚摸手中的武器,用力拍打栏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壮志难伸的愤懑。然而,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情,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令人动容。
5. 用典抒怀,深化情感
词中多次使用典故,如“季鹰归未”、“求田问舍”、“刘郎才气”等,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这些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6. 结尾收束,情感升华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最后一句以一个凄美的画面作结:谁来为我拭去英雄的泪水?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英雄无用武之地,令人心痛。
三、总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忧思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态。词中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既有对功名事业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全词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结语:
《水龙吟》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真正的英雄,往往不被理解,却始终坚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