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理解等高线的分布规律,掌握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方法,并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形态与地形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 教学难点
理解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示例、地形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典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表示的是什么地形吗?我们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从而引出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知(20分钟)
- 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解释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高线是表示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介绍等高线的特征,如“同线等高”、“密陡疏缓”等。
- 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结合图片,讲解不同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在等高线上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 等高线的判读技巧
强调通过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大小,通过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河流的流向,以及通过等高线的闭合情况判断地貌类型。
3. 课堂活动(15分钟)
- 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所表示的地形类型,并尝试绘制简要的地形剖面图。
- 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布置几道与等高线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其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旅游路线规划、工程建设选址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页的课后练习题;
2. 观察一幅等高线地图,写出其所表示的地形特征,并尝试画出简要的地形剖面图。
六、板书设计
```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的概念
二、等高线的特征
1. 同线等高
2. 密陡疏缓
3. 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
三、地形类型与等高线的关系
四、等高线的应用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际地形图的分析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