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在现代妇产科临床中,剖宫产手术已成为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引起关注。其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Cesarean Scar Endometriosis, CSE)是一种较为少见但不容忽视的疾病。本文通过对15例此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
一、病例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8年至2023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年龄范围为26至42岁,平均年龄为32.5岁。所有患者均曾接受过至少一次剖宫产手术,且术后切口瘢痕处出现周期性疼痛、肿块或月经异常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5例患者中,有12例主诉为切口部位周期性疼痛,尤其在月经前后加重;3例表现为切口处可触及的肿块,部分伴有压痛。此外,5例患者伴有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月经异常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初次剖宫产后未出现明显症状,而在后续生育或月经周期中逐渐显现病情。
三、诊断方法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发现切口瘢痕区域的异常回声,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2.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或难以明确的病例,MRI能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
3. 病理组织学检查: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活检,通过切除病灶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组织。
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无生育需求或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口服避孕药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以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2.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症状明显、病变较大或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局部病灶切除、腹腔镜下切除或联合其他术式,术中应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减少复发风险。
五、预后与随访
15例患者中,1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明显复发。3例选择保守治疗,症状控制良好,但需长期随访观察。总体来看,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六、讨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经血逆流、手术操作过程中内膜种植、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该病易被误诊为切口感染、脂肪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罕见,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综合判断,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