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是出自《世说新语》的一篇经典文言短文,内容简练而寓意深刻,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通过一个日常的小故事,展现了古人讲诚信、守礼仪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与人之间交往规范的重视。
原文如下: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期:约定
- 舍去:离开
- 引:拉,牵
2. 翻译句子:
- “君与家君期日中。”
翻译:您和我的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
- “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
3. “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表现了元方有原则、有礼貌,不轻易妥协的性格。他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因此不回头看他。
4.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如果违背诺言,不仅会失去信任,还可能招致别人的轻视。
5. 文中“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起初“友人”很生气,认为陈太丘不守信,后来因为元方指出他的无信和无礼,感到羞愧并道歉。这说明元方的言辞有理有据,让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精炼,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信”与“礼”的高度重视。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