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九段的解析】在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第九段是全文思想表达最为深刻、语言最为犀利的一段。这一段不仅总结了前文的观点,更进一步揭示了“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与现实意义。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第九段开头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简洁有力,直指问题的核心。鲁迅在这里强调的是主动性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反对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也反对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主张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的精华。
接下来,鲁迅以“大宅子”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他指出,面对外来文化,有人像“孱头”,害怕被污染而不敢接触;有人像“昏蛋”,全盘否定,拒绝一切;还有人像“废物”,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毫无主见。这些比喻生动而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待外来文化的各种错误心态。
然而,鲁迅并没有停留在批评上,他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要“占有”、“挑选”,而不是“送去”或“送来”。这里的“占有”并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指在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挑选”则强调要有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观点体现了鲁迅对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也反映了他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此外,鲁迅在第九段中还提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点明了“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创新。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才能使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第九段不仅是《拿来主义》一文的思想总结,更是鲁迅先生文化观的重要体现。他倡导的“拿来主义”并非简单地模仿或照搬,而是在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基础上的主动选择。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