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尺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身体的尺子”这一概念,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估算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比较和合作的能力,增强对测量的实际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探究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常用身体部位(如手、步、臂展等)作为“尺子”的使用方法。
-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身体的尺子”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 教具:软尺、直尺、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铅笔、纸张、小组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现在没有尺子,我们怎么知道一张桌子有多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尺子’?
播放一段短片或展示图片,介绍古代人如何用身体部位进行测量(如“一步”、“一掌”等),引出课题“身体的尺子”。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身体尺子”:
- 手掌宽:一般成年人的手掌宽度约为8厘米左右。
- 一拃:从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约18厘米。
- 一步:正常行走时的一次跨步,大约60-70厘米。
- 一臂展:双臂平伸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身体进行初步测量,例如:
- “请伸出你的右手,量一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一拃’?”
- “你的一步大约有多长?”
3. 实践活动(20分钟)
活动一:小组合作测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以下任务:
- 测量教室中某物体的长度(如黑板、讲台、窗户等),用“身体尺子”估算。
- 再用标准尺子测量,比较两者的差异。
活动二:寻找“身体尺子”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人体尺子”,其他同学根据其身体部位进行测量。例如:
- 用“一臂展”测量门的高度;
- 用“一步”计算走廊的长度。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 “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身体上的‘尺子’?”
- “为什么说‘身体的尺子’在生活中很有用?”
- “你觉得哪种‘身体尺子’最方便?为什么?”
教师总结:虽然“身体的尺子”不是精确的测量工具,但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和估算,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技能。
五、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小任务:
- 回家后,用“身体的尺子”测量家中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 和家长一起讨论:“你们小时候是怎么测量东西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身体的尺子”这一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场景,进一步拓展测量的应用范围。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调整时间安排与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