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词的起源及柳永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 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学习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情景交融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词中离别之情的深沉与哀婉,体会古代文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等经典句子的情感表达。
- 分析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营造。
- 难点:
- 把握全词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在离别之际的复杂心理。
- 理解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所蕴含的哲理思考。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雨霖铃》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教学PPT展示柳永生平、宋词发展简史、词牌《雨霖铃》的由来。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配以《雨霖铃》的朗诵录音,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
提问导入:“同学们,如果你们要离开亲人或朋友,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他笔下的离别之痛。”
2. 文本初读(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重音、停顿和语气的变化。
- 学生齐读,体会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3. 内容解析(20分钟)
- 第一部分(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秋日离别的萧瑟氛围。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讨论“无绪”与“催发”之间的矛盾,体现离别时的无奈与不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无法言说的深情。
- 第二部分(下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念去去”的递进写法,感受词人对未来的迷茫与孤独。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引导学生理解“多情自古”的哲理性思考,体会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深刻感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意象组合,探讨“杨柳”“晓风”“残月”所营造的凄凉意境。
4. 情感升华(10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你认为柳永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选择‘杨柳岸’这样的意象?”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对“离别”的理解,增强情感共鸣。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与情感深度。
-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理解。
- 推荐学生阅读柳永其他作品,如《八声甘州》《蝶恋花·伫倚危楼》等,拓宽文学视野。
五、板书设计:
```
柳永《雨霖铃》
┌───────────────┐
│词牌名:雨霖铃 │
│作者:柳永 │
│离别之苦 │
│意境:凄凉、孤寂 │
│手法:情景交融、意象组合 │
└───────────────┘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词的情感内涵。
- 在讲解“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
- 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人的离别主题,提升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