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古诗《静夜思》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及基本用法。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 难点: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蕴含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配乐朗诵、相关图片)
- 生字卡片
- 黑板、粉笔
- 学生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出示一幅夜晚窗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提问:
> “你们有没有在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想起远方的亲人?”
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夜晚思念家乡的古诗——《静夜思》。”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教师纠正发音,讲解重点字词(如“疑”、“床前”、“举头”等)。
3. 理解诗意(15分钟)
- 分句讲解:
-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 “疑是地上霜”:好像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 “举头望明月”: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
-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
- 提问互动:
- 为什么诗人会把月光比作霜?
- “举头”和“低头”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说说“思乡”的感觉。
4. 情境体验(10分钟)
- 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夜晚的房间里,看到明亮的月光,感受到深深的思念。
-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5. 巩固拓展(10分钟)
- 小组合作:根据诗句画一幅“静夜思”的插图。
- 学生展示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
- 教师总结: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6. 作业布置(5分钟)
- 背诵《静夜思》,并给家长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 选择一个夜晚,写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尝试用一句诗来表达。
五、板书设计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人写“思乡”的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案内容,避免使用AI常见句式与结构,提高原创性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