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不抵抗》教案教学教材】一、教材分析
《只怕不抵抗》是一篇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历史教育意义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事迹,表达了“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文章语言朴实但富有感染力,情感真挚,适合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学习文中人物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理解“不怕抵抗”这一主题的深刻含义;
- 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感受其精神风貌;
-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民族精神;
- 如何将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通过提问导入:“你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抗日战争吗?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是如何面对外来侵略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人物有哪些表现?他们为什么“不怕抵抗”?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分段精读课文,逐段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例如:
- 在描写主人公面对敌人时的勇敢表现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那种坚定的决心;
- 在描写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情节中,可以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做?
- 为什么说“只怕不抵抗”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信念?
-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教师可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如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如何“不抵抗”外来的挑战?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责任与担当?
6. 总结升华,情感教育(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不怕抵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只怕不抵抗”这句话的理解;
2. 收集一段关于抗日英雄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
3. 观看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写一篇观后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六、板书设计
```
《只怕不抵抗》
—— 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力量
主题:不怕抵抗,勇于担当
人物:勇敢无畏,团结一心
精神: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现实意义: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在心灵深处种下爱国的种子,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