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伙伴》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故事和讨论,帮助幼儿理解“伙伴”的含义,知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2.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同伴的关爱之情,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
3. 能力目标:引导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伙伴”的理解,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关于小伙伴之间互助的故事)
- 小动物头饰若干(如小兔子、小熊、小猫等)
- 画纸、彩笔
- 音乐《找朋友》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找朋友》,引导幼儿随音乐自由跳舞,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提问:“刚才你们在找谁?为什么想和他一起玩?”
引导幼儿说出“朋友”、“伙伴”,自然引出课题。
2. 讲述故事(10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伙伴”的小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在森林里迷路了,它很害怕。这时,小熊走过来,问它怎么了。小兔子告诉小熊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小熊说:‘别怕,我陪你一起找!’他们一起走啊走,终于找到了小兔子的家。小兔子非常感谢小熊,从此他们成了最好的伙伴。”
教师提问:
- “小兔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 “小熊是怎么帮助它的?”
- “你有没有像小熊一样的伙伴?”
3. 互动讨论(8分钟)
分组讨论:请幼儿分享自己和伙伴之间的故事,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提问引导:
- “你觉得伙伴是什么样的人?”
- “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4. 角色扮演(10分钟)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进行情景表演。
情景设定:
- 小兔子迷路了,谁来帮助它?
- 小猫摔倒了,谁会扶它起来?
- 小熊没有玩具,谁愿意和它一起玩?
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感受,强调“帮助别人就是好伙伴”。
5. 绘画活动(7分钟)
发给幼儿画纸和彩笔,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最好的伙伴”。
鼓励幼儿在画中表现伙伴之间的友情,如一起玩耍、互相帮助等。
6. 总结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伙伴就是能一起玩、互相帮助的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珍惜身边的伙伴。”
布置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并说一句感谢的话。
四、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理解“伙伴”的含义。
-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
- 是否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伙伴的感受。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我的伙伴”主题墙,展示幼儿的作品。
- 开展“我是小帮手”活动,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六、注意事项:
- 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 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通过本节课,幼儿不仅能了解“伙伴”的意义,还能在互动中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为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