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与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仅84字,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堪称千古名篇。
文章开篇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点明时间,看似平常,实则暗含作者当时的心境。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然而,他并未沉溺于哀怨之中,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一句写出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冷,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然而,“欣然起行”又显示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由孤独到豁达的情感转变,正是苏轼性格中“达观”与“洒脱”的体现。
接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二人同病相怜,彼此理解。他们在月下漫步,共享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清欢。这不仅是友情的体现,更是心灵的共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苏轼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月光下的庭院景象,仿佛一池清水,水草摇曳,而实际上只是竹影与柏影的投影。这种虚实相生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传达出一种空灵、淡泊的审美情趣。
最后两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感叹月夜之美,实则是借景抒情,表达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悟。苏轼认为,美好的事物并不稀有,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能够欣赏、能够静心感受的人。这既是对自身处境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首心灵的独白。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用文字记录下那一夜的清风明月,也留下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