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

2025-08-02 18:24:15

问题描述: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8:24:15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喜雨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喜雨”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一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一,其示不忘也一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米价翔踊,人多菜色。公私困乏,常恐不免于罪戾,而不知所以自安也。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吉。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始霁,而田畴尽润。于是,士大夫相与贺于庭,曰:“此非天之仁,岂能至此?”予时在郡,闻之,欣然作亭于东门外,以志其喜,而名之曰“喜雨亭”。

翻译:

这座亭子因为一场雨而得名,是为了纪念这场喜雨。古代有喜事的时候,常常用这件事来命名事物,以此表示不会忘记。比如周公得到嘉禾,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著作;汉武帝得到宝鼎,就用它来命名年号;叔孙打败狄人,就用胜利的名字来给儿子取名。虽然他们所庆祝的喜事大小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不忘之意。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任职,刚到的那天,连年收成不好,粮食价格飞涨,百姓面带菜色,生活艰难。官府和民间都陷入困境,常常担心无法避免犯错,却不知道如何安心度日。这一年春天,在岐山南面下了一场麦雨,预示着吉祥。不久之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开始感到忧虑。到了第三个月,乙卯日终于下了雨,天气转晴,田地全部得到了滋润。于是,士大夫们在庭院中互相祝贺,说:“这不是上天的恩赐,怎么能够这样呢?”我当时在州郡任职,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在城东门外建了一座亭子,用来纪念这场喜雨,并将它命名为“喜雨亭”。

结语:

《喜雨亭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苏轼通过对一场适时降雨的描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与对天意的感激。他借“喜雨”抒发情感,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的期望。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兼政治家的胸怀与情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