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陈与义(上课))】在春日的午后,阳光洒落在教室的窗棂上,微风轻拂,带来一丝淡淡的花香。此时,老师站在讲台上,翻开一本泛黄的古籍,声音温和而坚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临江仙》。”话音落下,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
这首《临江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虽不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却别有一番韵味。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临江仙 陈与义(上课)”,字迹工整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的回声。
“临江仙”这个词牌名,原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被文人用来填词,多用于表达闲适、悠远的情感。而陈与义的这首词,虽然不似苏轼、李煜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十分细腻,令人回味。
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渐渐进入状态。他们听着那些古老的诗句,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烟弥漫的江边。老师逐句分析,从“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每一句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课堂上,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在这样的夜晚写下这样的诗?他们的心境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让课堂不再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心灵的共鸣。
课后,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写道:“原来一首词,可以承载那么多情感和故事。”这或许正是语文课的意义所在——不仅是学文字,更是懂人心。
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仅读了一首词,更读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子,读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而“临江仙 陈与义(上课)”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这段记忆中最特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