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
- 掌握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体会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 难点:体会“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字的妙用,以及“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感。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望天门山》配乐朗诵、相关图片)
- 黑板或白板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李白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位诗人,曾经站在天门山上,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望天门山》。”
2. 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浪漫,充满想象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尝试理解大意。
3. 词语讲解
-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是长江边的一处名胜。
- 楚江:指长江在古代楚国境内的一部分。
- 断:这里表示被江水冲开、分开的意思。
- 孤帆:孤单的一只船。
- 日边来: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象征远方。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逐句分析
-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句诗描绘了天门山被江水冲开的情景,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断”字用得巧妙,既写出山势险峻,又表现出江水的气势。
-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的碧水向东流去,到了天门山后仿佛回旋,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象。
-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遥遥相对,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只小船从遥远的东方驶来,给人一种开阔、悠远的感觉。
2.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诗句内容,想象自己站在天门山上,看到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提供李白另一首描写山水的诗,如《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2.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会写这样一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诗歌不仅描绘了美丽的风景,也表达了诗人豁达的心境。
2.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 用自己的话写一段话,描述你想象中的“天门山”。
- 查找李白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五、板书设计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六、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
备注:本课件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