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和答案】《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常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说》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一、选择题
1. 《马说》的作者是(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苏轼
D. 王安石
答案:A
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只有有了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
B. 千里马比伯乐更重要
C. 伯乐和千里马是同时存在的
D. 千里马不需要伯乐
答案:A
3. 下列句子中,“也”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 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B
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的意思是( )
A. 吃饭
B. 喂养
C. 食物
D. 吃
答案:B
5.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
A. 赞美千里马的才华
B. 批评统治者不识人才
C. 讲述伯乐的重要性
D. 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B
二、填空题
1. 《马说》是一篇__________体的散文,借__________来比喻人才。
答案:寓言;千里马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对待千里马的方式。
答案:食马者
3. 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感叹。
答案:统治者不识人才
4. 韩愈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__________的不满。
答案:人才被埋没
5.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识才者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概括《马说》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指出人才需要有识才者去发现和重用,否则就会被埋没。作者借此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不重视人才的现象。
2. 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反映了当时一些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和培养人才,只注重表面,忽视了人的实际能力。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伯乐”的理解。
答:“伯乐”不仅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更象征着一种能够发现、尊重并重用人才的能力和眼光。只有有了这样的“伯乐”,人才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4.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伯乐”是否仍然重要?为什么?
答: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职场、教育还是科研领域,都需要有识人之明的人来发掘和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 你从《马说》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能,同时也要努力成为“伯乐”,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人。此外,社会应营造一个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环境。
四、拓展阅读
《马说》虽短,但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篇文言文作品,更是一则关于人才与识才的哲学思考。在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识别、培养和激励人才,已成为各个行业关注的重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马说》时,不仅能掌握文言知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素养。
---
如需更多相关练习或解析,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