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喜雨”为题,记述了他在凤翔任职期间,遇到久旱之后的甘霖,因欣喜而建亭,并以此抒发对自然恩泽与人生感悟的思考。
一、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一,其示不忘也一也。
余至扶风之阳,岁三月,大旱。民方忧之,予亦忧之。四月既望,大雨时行。民曰:“岁无灾。”予曰:“天其悯人乎?”遂作亭于庭之东,以待雨之来。名之曰“喜雨”。
或问曰:“雨,天地之气也,何以喜?”予曰:“水之润下,土之仰阳,万物之生,皆赖此雨。故喜。”
夫雨者,天地之和气也,非人力所能致也。然人遇之,则心悦而神安。故君子见善则喜,闻义则乐,岂独雨哉?
二、翻译
这座亭子因为一场喜雨而得名,是为了纪念这份喜悦。古代的人在有喜事的时候,常用事物来命名,表示不会忘记。比如周公得到嘉禾,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著作;汉武帝得到宝鼎,就用它来命名年号;叔孙氏战胜敌人,就用胜利来给儿子命名。他们的喜悦程度不同,但表达不忘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来到扶风的南面,到了第三个月,天气非常干旱。百姓正在担忧,我也感到忧虑。到了四月十六日,忽然下了场及时雨。百姓说:“今年不会有灾祸了。”我说:“上天大概是怜悯人们吧?”于是我在庭院的东边建了一座亭子,用来等待雨水的到来。我给它命名为“喜雨亭”。
有人问我:“下雨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为什么要感到高兴呢?”我说:“水滋润土地,土地仰赖阳光,万物的生长都依赖这场雨,所以值得欢喜。”
雨,是天地之间的和谐之气,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但是当人们遇到它时,心情就会愉悦,精神也会安宁。所以君子看到善事会高兴,听到正义之事会快乐,难道只有下雨才让人欢喜吗?
三、赏析与感悟
《喜雨亭记》虽短,却蕴含深远。苏轼以“喜雨”为题,不仅是对自然恩泽的感恩,更是对人生中难得机遇的珍惜。他借雨喻情,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体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中提到“君子见善则喜”,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哲学。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便能从平凡中发现美好,在风雨后迎来晴空。
四、结语
《喜雨亭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象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散文。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惊喜,都是命运给予的馈赠。学会感恩,珍惜当下,才能在风雨之后,看见属于自己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