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及句式特点。
- 能够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个人成长与教育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增强珍惜学习机会的意识。
-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天赋与努力关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天才”与“后天教育”关系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王安石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什么?是天赋还是努力?”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天赋”与“后天培养”的话题,自然过渡到课文《伤仲永》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
2. 初步理解
-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关键人物和事件。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明确“仲永”从天才到平庸的过程。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字词积累
- 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如“隶”、“扳”、“称”、“利”等。
- 结合语境分析词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句子翻译
- 分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邀请学生展示翻译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3. 内容分析
- 引导学生分析仲永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 讨论:为什么一个天才最终沦为普通人?谁应该为此负责?
(四)深入探讨(15分钟)
1. 主题探究
-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天才’是否可以离开后天的努力?”
-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2. 现实联系
-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后天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课文翻译练习。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天才与努力”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
一、导入:天赋与努力
二、朗读与理解
三、字词与翻译
四、分析与讨论
五、总结与升华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时间分配、学生参与度等,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备注: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