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了解“千米”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探究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千米”的意义,掌握1千米=1000米。
- 难点: 建立1千米的直观表象,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千米”单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子、卷尺、地图、图片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记录纸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接着出示一张城市地图或校园平面图,提问:“如果从学校到超市大约有多远?用‘米’来表示是不是太麻烦了?”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认识“千米”
教师讲解:“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通常用符号‘km’表示。”
板书:1千米 = 1000米
(2)生活中的千米
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距离,如:
-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
- 马路标志牌上的“1公里”
- 跑步比赛中的1000米跑
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走过1千米?感觉怎么样?”
(3)动手实践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走100米,然后估算走1000米需要多少步,或者用时多久,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米的长度。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单位换算练习:
- 2千米 = ( )米
- 5000米 = ( )千米
- 7千米 = ( )米
- 3000米 = ( )千米
(2)判断题:
- 1千米 = 100米( )
- 5000米 = 5千米( )
- 1000米 = 1千米( )
(3)应用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800米,再走多少米就是1千米?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介绍“千米”在日常生活和交通中的广泛应用,如:
- 公路里程牌
- 飞机飞行距离
- 地图上的比例尺
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附近有哪些地方的距离是用“千米”表示的,并记录下来。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还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留意,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
2. 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从家到某个地点的距离,用“千米”或“米”表示出来,并写一段话描述。
五、板书设计:
```
千米的认识
1千米 = 1000米
km 是千米的符号
生活中的千米:
- 跑道一圈400米,跑2圈半是1千米
- 公路里程牌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但在实际感知方面,部分学生仍缺乏直观体验,今后可结合更多实地活动加强学生的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