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页)】一、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秦王企图吞并安陵国,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唐雎以智勇抗争,最终保全国家尊严的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外交智慧,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唐雎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1. 文言词汇的理解与积累。
2. 唐雎人物形象的分析。
-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复杂的对话逻辑和情感变化。
2. 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士”之精神。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分组任务卡。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初步了解“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战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 提问:“如果你是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易”、“怫然”、“休祲”等。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分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唐雎为什么要出使秦国?
- 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深入理解
1. 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唐雎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
- 对比秦王的态度变化,理解唐雎的机智与勇敢。
2. 对话分析(15分钟)
-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情绪的变化。
- 讨论:唐雎是如何一步步打动秦王的?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 分组完成任务卡:分析唐雎的“不辱使命”体现在哪些方面?
- 各组汇报,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历史与现实联系(10分钟)
-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唐雎式”的精神?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对“尊严”和“责任”的理解。
2. 写作训练(10分钟)
- 以“我眼中的唐雎”为题,写一篇短文。
-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3.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强调唐雎的爱国精神。
- 布置课后作业:整理本课文言词汇,并写一段文言翻译练习。
六、板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战国策》
二、关键词:不辱使命、勇气、智慧、尊严
三、人物分析:
- 唐雎:机智、勇敢、坚定
- 秦王:傲慢、狡诈、最终妥协
四、学习重点:
- 文言词汇
- 对话描写
- 人物形象分析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需优化,部分环节可进一步细化。今后应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
2. 撰写“我眼中的唐雎”短文,不少于300字。
3. 预习下一课《出师表》,查找诸葛亮的相关资料。
以上为《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页)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