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在中考语文的阅读理解中,记叙文是考查的重点之一。而其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往往是考生容易忽略却又非常关键的部分。特别是在涉及“联想”与“想象”这类表现手法时,很多学生往往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准确判断和回答相关问题。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中考真题,深入解析“联想”与“想象”在记叙文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并提供实用的答题技巧,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灵活应对相关题目。
一、什么是联想与想象?
在文学作品中,“联想”与“想象”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 联想: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通常是基于现实中的联系或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看到落叶联想到时间的流逝,看到雨景联想到童年回忆。
- 想象:则是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进行构思和描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比如描写未来世界、梦境、幻想等。
在记叙文中,这两种手法常被用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深化主题。
二、中考真题示例分析
示例1(2022年某地中考)
原文节选:
“他站在老屋前,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母亲还在,她总爱坐在那张木椅上织毛衣,窗外的槐花香随风飘进屋里……”
问题: 这段文字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运用了联想的手法。作者通过眼前的场景(老屋、阳光、木椅)联想到过去的时光,唤起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种联想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示例2(2021年某地中考)
原文节选: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耳边传来阵阵欢笑,那是童年伙伴们的笑声……”
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作者通过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情境,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留恋。这种想象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答题技巧与注意事项
1. 区分联想与想象
联想多用于现实与回忆之间的过渡,强调的是“由此及彼”的联系;而想象则更注重创造性的画面构建,常用于非现实的情境。
2. 关注关键词
在文本中,若出现“仿佛”、“好像”、“似乎”、“梦见”、“幻觉”等词语,往往是联想或想象的标志。
3.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回答时应指出该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说明其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或主题表达的作用。
4. 语言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手法及其效果。
四、总结
“联想”与“想象”是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它们能够有效提升文章的层次感和艺术性。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应加强对这两类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学会从文本中识别并分析其作用,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备考的同学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祝大家在中考中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