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3065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葫芦”、“藤蔓”、“蚜虫”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了解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明白做事要有耐心、细心,不能只看结果。
-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观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明确“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只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后果。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PPT、图片、视频资料(如葫芦生长过程)、生字卡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葫芦”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葫芦生长过程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见过葫芦吗?你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教师抽查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识字写字(10分钟)
- 出示生字卡片,讲解“葫、芦、藤、蚜、盯、怪”等字词。
- 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 指导书写“葫芦”、“藤蔓”等词语,注意笔顺和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深入理解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 回顾课文内容,提问:“种葫芦的人一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发生了什么?”
2.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5分钟)
-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
- 讨论问题:
- “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他是怎么想的?他做了什么?”
- “他为什么认为‘蚜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最后葫芦为什么会落掉?”
3. 角色扮演,体验情感(10分钟)
-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种葫芦的人”、“邻居”、“葫芦”等角色。
-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4.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例子?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谈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总结提升,巩固练习
1. 回顾总结(5分钟)
-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 总结:做事情要认真负责,不能忽视细节,否则可能会导致失败。
2.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
- 写话训练:以“我从《我要的是葫芦》中学到了……”为题,写一段话。
3. 布置作业(5分钟)
- 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板书设计:
```
14 我要的是葫芦
种葫芦的人 → 只看结果 → 葫芦落了
蚜虫 → 不重视 → 结果失败
启示:做事要认真、细心,不能只看结果
```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