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刘老师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文章语言朴实真挚,情感细腻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刘老师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
-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刘老师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悟人物性格,体会文章的情感深度。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理想”、“风筝”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风筝图片,提问:“你见过风筝吗?你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 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理想”的看法,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拄拐”、“僵硬”、“笑眯眯”等。
3. 分段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提问引导:
- 文章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 他是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疾的?
- 为什么说“他的风筝飞得比别人都高”?
2. 小组讨论:
- 找出描写刘老师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分析其性格特点。
-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
3. 教师点拨:
-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依然乐观坚强,热爱生活。
- 他用行动告诉“我”:只要心中有理想,就能飞得更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阅读链接:介绍其他关于理想、坚持的故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等。
2. 学生分享:说说自己心中的理想,并谈谈如何为之努力。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理想如同风筝,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2. 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敢追梦。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理想》,不少于300字。
2. 与家长一起放一次风筝,记录自己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
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的精神
乐观
坚强
热爱生活
追逐理想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精神,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表达,使课堂更具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