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完璧归赵】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并起。其中,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赵国虽地处中原,却因资源有限,常处于被动局面。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这块玉璧相传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所献,历经三朝,最终被赵王所得。消息传到秦国后,秦昭襄王便想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这块玉璧。
赵王虽然心中不舍,但面对强秦的压力,也不敢轻易拒绝。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议,最终决定派一位智勇双全的使者前往秦国交涉。这个人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面见秦王,将和氏璧呈上。秦王一见到玉璧,喜不自胜,但并未立即答应割让城池。他只是把玉璧拿在手中反复观赏,似乎并不打算履行承诺。
蔺相如见状,心知秦王并无诚意,便上前说道:“大王,这块玉璧虽好,但也有瑕疵。请让我指出它的缺陷。”秦王虽觉奇怪,但仍同意让他指出。蔺相如趁机拿起玉璧,退后几步,背靠殿柱,义正辞严地说道:“大王若真想要这块玉璧,就必须先答应割让城池。否则,我宁愿将玉璧撞碎在这石柱上!”
秦王见他态度坚决,又怕玉璧毁于一旦,只得勉强答应。蔺相如见目的达成,便让秦王派人将城池地图送至赵国,并亲自护送和氏璧返回赵国。
后来,秦王虽未真正兑现承诺,但蔺相如以智慧和勇气保住了赵国的尊严与利益,也成就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同时也象征着一种坚定、智慧和不屈的精神。它不仅是历史中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权时,始终坚持正义与尊严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