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伦·凯勒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体会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感恩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过程,理解其教育方式及影响。
- 难点:
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海伦·凯勒的照片,提问:“你是否知道一位既失明又失聪的女性如何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海伦·凯勒在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是什么样的?
- 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帮助她的?
- 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
3. 字词积累(10分钟)
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如“混沌”、“恍然大悟”、“冥顽不灵”等,并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明确“再塑生命”的含义。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深入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再塑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2. 精读分析(20分钟)
分段精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海伦?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 海伦·凯勒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她有哪些转变?
- 文中多次提到“水”,它象征着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情感升华(10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海伦·凯勒的纪录片片段或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恩。
提问:“如果你是海伦·凯勒,你会怎样感谢莎莉文老师?”
4.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课文主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学会感恩。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 写作训练(15分钟)
布置作文题目:“我生命中的‘莎莉文’”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描述某个人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交流展示(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总结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强调“再塑生命”不仅是身体的改变,更是心灵的成长。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一篇读书笔记。
3. 观看纪录片《海伦·凯勒的一生》,写下观后感。
六、板书设计:
```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关键词:再塑生命、莎莉文、教育、感恩、成长
主要
- 海伦的困境
- 莎莉文的教导
- 海伦的转变
- 生命的意义
主旨:感恩教育,珍惜生命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情感,理解教育的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表达,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