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的拼音】“前倨后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地位或权力的人时态度发生巨大变化。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用来描述战国时期张仪对楚国官员的态度转变。
一、成语释义
“前倨后恭”的字面意思是:先前傲慢无礼,后来却恭敬顺从。其中,“倨”指傲慢、不敬;“恭”指恭敬、谦逊。整个成语强调的是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态度变化,尤其是对权势者表现出的虚伪与趋炎附势。
二、成语来源
据《史记》记载,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各国以实现秦国的扩张目标。有一次,他到楚国,楚王对他并不重视,张仪因此态度傲慢,言语轻蔑。但当张仪得到楚国重臣的赏识后,他的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起来,甚至主动讨好对方。这一行为被后人总结为“前倨后恭”。
三、拼音与书写
“前倨后恭”的拼音是:
qián jù hòu gōng
- 前(qián):前面、先前
- 倨(jù):傲慢、不敬
- 后(hòu):后面、之后
- 恭(gōng):恭敬、谦逊
四、成语用法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在权势面前失去原则、态度反复无常的人。例如:
- 他在老板面前表现得非常谦卑,简直可以说是“前倨后恭”。
-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前倨后恭”,见风使舵,毫无操守。
五、延伸理解
“前倨后恭”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弱点——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警惕这种态度,保持真诚和独立的人格,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六、结语
“前倨后恭”虽然只是一个成语,但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象与人性思考。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提醒我们做人应有原则,不因一时的得失而丧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