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得虚名的典故】“浪得虚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人表面上获得了名声,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才实学或实际贡献。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靠虚假手段或偶然机会获得声誉的人。
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今之学者,不务经术,而好浮华;不修本业,而争虚名。”后来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彼虚名者,徒以惑众,而无其实。”
在历史上,“浪得虚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凭借权势、关系或炒作获得名声,却缺乏真正的能力和成就。这类行为不仅误导公众,也损害了社会对人才的正确认知。
浪得虚名的典故总结表
典故出处 | 出处书籍 | 内容简述 | 成语含义 | 用法举例 |
《后汉书·王符传》 | 《后汉书》 | 批评当时学者只追求浮华虚名,不注重实际学问 | 指人没有真才实学却获得名声 | “他不过是浪得虚名,没什么真本事。”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三国志》 | 提到“虚名”是迷惑大众的手段,缺乏实质内容 | 表示表面有名但无实 | “他在公司里只是浪得虚名,没人真正佩服他。” |
历史人物案例 | 多个朝代 | 如东汉末年的某些官员,依靠门第而非才能获得高位 | 指因虚假手段获得名誉 | “他靠关系上位,实属浪得虚名。” |
总之,“浪得虚名”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否定,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实际能力和真实成就,而不是被表面的声望所迷惑。
以上就是【浪得虚名的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