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是什么】“噤若寒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在受到威胁或害怕时,不敢说话或行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噤若寒蝉 |
拼音 | jìn ruò hán chán |
出处 | 《后汉书·杜密传》 |
释义 | 像冬天的蝉一样沉默不语,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在紧张、害怕或受压迫时的沉默状态 |
近义词 | 默不作声、闭口无言、哑口无言 |
反义词 | 唾沫横飞、高谈阔论、侃侃而谈 |
二、成语典故解析
“噤若寒蝉”最早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原文如下:
> “太学生三万余人,会于都亭,讽议朝政,公卿以下,莫不震栗。于是有司奏请禁锢,遂皆被徙,而诸生之徒,莫敢复言。于是天下之士,咸畏其祸,噤若寒蝉。”
这段话讲的是东汉时期,朝廷对太学生(即当时的大学生)进行打压,导致他们不敢再议论朝政。后来,“噤若寒蝉”便用来形容人们在恐惧中保持沉默的状态。
这个成语中的“寒蝉”,指的是深秋时节的蝉,此时天气寒冷,蝉的声音也变得微弱,甚至停止鸣叫。用“寒蝉”来比喻人的沉默,形象地表达了因害怕而不敢发声的情景。
三、现实意义
“噤若寒蝉”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也常用于现代语境中,形容在高压、恐惧或不安全的环境下,人们选择沉默以保全自己。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保持沉默可能会助长邪恶,但勇敢发声也需要智慧与勇气。
四、结语
“噤若寒蝉”源于历史,却映射现实。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以上就是【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