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什么意思】“虏”是一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文、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常见。它有多种含义,具体用法需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以下是对“虏”字的详细解析。
一、
“虏”字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名词义:指被俘获的人,尤其是战争中被敌人俘虏的士兵或百姓。
2. 动词义:表示俘虏、劫持、掠夺等行为。
3. 贬义用法:常用于古代对敌方的称呼,带有轻蔑或敌对色彩。
4. 文学与历史中的使用:多见于古文、诗词、历史记载中,如“俘虏”、“掳掠”等。
在现代汉语中,“虏”字已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作为复合词的一部分出现,如“俘虏”。
二、表格展示
字形 | 拼音 | 笔画 | 基本释义 | 用法举例 | 说明 |
虏 | lǔ | 7 | 名词:被俘的人;动词:俘虏、劫持 | 《史记》:“项羽虏汉王。” | 古代常用,现代较少独立使用 |
虏 | lǔ | 7 | 贬义:对敌人的称呼 | “虏寇”、“胡虏” | 多用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 |
虏 | lǔ | 7 | 动词:劫掠、抢夺 | “虏人财物” | 表示暴力夺取的行为 |
三、扩展说明
在古代,尤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虏”字常用于描述敌方士兵或百姓被俘的情况。例如,《左传》中就有“晋人执郑伯,以归于京师,郑伯之虏也”的记载,这里的“虏”即为“俘虏”之意。
此外,“虏”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使用,但多为书面语或文学用语,口语中较少出现。
四、结语
“虏”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日常语言,但在历史、文学和古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对于学习中文的人来说,掌握这类生僻字的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化理解力。
以上就是【虏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