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谁说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句充满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诗句,常被用来赞美那些为国家、民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作品《白马篇》。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诗的来源、含义以及相关背景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是古代文人表达忠君报国、不怕牺牲精神的经典语句。全诗描绘了一位少年英雄为国征战、不惧生死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忠勇之士的崇敬之情。
在历史和文学中,这句诗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后人爱国精神的重要语句。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将士的英勇无畏,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与奉献的高度赞扬。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句子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出处 | 曹植《白马篇》 |
作者 |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
朝代 |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 |
诗体 | 五言古诗 |
诗句含义 | 表达为了国家危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平静的英雄气概 |
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心 |
文学价值 | 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忠勇精神的歌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纪念烈士、弘扬爱国精神的场合 |
三、结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是曹植诗歌中的经典名句,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精神在于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在今天,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