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什么】《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它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08年),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篇幅最大的一部类书。
《永乐大典》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汇集天下图书资料,为皇帝和官员提供参考,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其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诗词歌赋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领域的知识。
尽管《永乐大典》原书早已散佚,但后人仍从各种古籍中辑录出部分内容,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永乐大典》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永乐大典 |
编纂时间 |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08年) |
主持人 | 明成祖朱棣 |
编纂目的 | 汇集天下图书,保存知识,供皇帝及官员参考 |
性质 | 类书、百科全书 |
内容范围 | 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诗词歌赋等 |
篇幅 | 原书约3.7亿字,分装成11095册 |
现状 | 原书已散佚,现存部分为后人辑录 |
历史价值 | 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
《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书籍,更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高度发展的象征。它的编纂体现了当时国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知识整理和传播的高度追求。虽然原书不复存在,但它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学者广泛研究与引用。
以上就是【永乐大典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