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掌握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 学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 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 理解“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更是精神寄托所在。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 探讨“希望”这一主题在文中的多重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小视频,简要介绍其文学成就及《故乡》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2.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我”回故乡的心情如何?
- 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深入研读
1. 分角色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部分,探讨两人关系的变化。
2. 对比闰土少年时与成年后形象,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 讨论杨二嫂形象的意义,她代表了怎样的社会阶层?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故乡”,你会选哪里?为什么?
(五)总结归纳
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强调《故乡》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人物形象对比:闰土、杨二嫂
主题思想:“希望”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今后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