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稚子弄冰》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诚斋集》。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孩童在冬日里玩耍的情景,展现了生活的纯真与乐趣。
原文如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1. 稚子:指幼小的孩子。
2. 金盆:这里并非真的金盆,而是泛指一种器皿,可能是铜盆或陶盆。
3. 脱晓冰:清晨从盆中取出冻结的冰块。古代没有冰箱,人们常用容器盛水放在室外,夜晚结冰后便可取用。
4. 彩丝:彩色的线绳,用来装饰或者固定冰块。
5. 银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钟,这里比喻冰块被穿孔后发出的声音如同银钲一般清脆。
6. 玉磬: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声音清脆悠扬。此处形容冰块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如玉磬般悦耳。
7. 玻璃:在这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而是指一种类似玻璃的透明物质,可能是指冰块破裂时的质感。
8. 碎地声:指冰块落地时破碎的声音。
翻译:
小孩子从金盆里拿出清晨冻结的冰块,
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来敲打。
敲出的声音如同玉磬般在树林间回荡,
忽然间又变成玻璃般碎裂摔在地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孩子玩冰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取冰到敲冰,再到冰块破裂,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童年的欢愉和自然的灵动。诗人以孩童的视角切入,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天真无邪的快乐,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冬日里的寒冷与宁静。
杨万里作为南宋著名的诗人,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而这首《稚子弄冰》正是其代表之作之一。整首诗节奏明快,意境优美,既表现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