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悲壮的诗篇,收录于《楚辞·九歌》之中。它以沉痛而激昂的笔调,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悲壮结局,表达了对忠魂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
一、原文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二、全文翻译
手持吴地的戈,身穿犀牛皮的铠甲,
战车交错,短兵相接。
旗帜遮住了太阳,敌人如乌云般压来,
箭矢纷纷落下,战士们奋勇向前。
敌军冲破我的阵列,践踏我的队伍,
左边的战马倒下,右边的士兵受伤。
车轮陷入泥泞,缰绳缠住了四匹马,
我拿起鼓槌,敲响战鼓鼓舞士气。
天公震怒,神灵发怒,
将士们全部战死,尸骨遍布原野。
他们一去不返,道路遥远无边。
他们带着长剑,手握秦弓,
即使身首异处,心中也毫无悔恨。
他们确实勇敢,又具备武力,
最终坚强不屈,无人能侵犯。
虽然身体已逝,但灵魂依然英灵,
他们的魂魄坚毅,是真正的鬼中英雄!
三、赏析与解读
《国殇》是一首极具悲壮色彩的祭歌,不同于一般祭祀亡灵的诗篇,它不仅表达了对牺牲将士的哀思,更赞扬了他们的英勇与忠诚。诗中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将士的悲壮,展现了古代楚人尚武精神与民族气节。
1. 战争场景的刻画:诗中通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等句子,生动再现了战场上的激烈场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2. 英雄形象的塑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一句,高度概括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坚定,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勇”与“义”。
3. 情感的升华:结尾“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将将士的牺牲提升到精神层面,赋予其永恒的意义,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英雄主义情怀。
四、结语
《国殇》不仅是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它以悲壮的语言、强烈的节奏感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诗篇之一。今天重读此诗,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豪情与悲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