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十几减9》】教学目标:
1. 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掌握基本的减法技巧。
2.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如数数、拆分、加减关系等)进行“十几减9”的运算。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或计数器。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减法知识:“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减法,那你知道‘十几减几’是怎么计算的吗?”接着出示一些简单的题目,如“13-3”、“15-5”,让学生快速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引入情境: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有12个苹果,送给小红9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探索方法:
- 方法一:数数法。从12开始倒着数9个,得出结果是3。
- 方法二:拆分法。把12拆成10和2,先算10-9=1,再算1+2=3。
- 方法三:利用加减关系。因为9+3=12,所以12-9=3。
3. 教师通过板书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教师出示多个“十几减9”的题目,如11-9、14-9、17-9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2. 游戏活动:设计“找朋友”游戏,将“十几减9”的算式与答案配对,增强课堂趣味性。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练习,并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教师提出更复杂的题目,如“19-9”、“16-9”,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使用之前的方法来解决,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十几减9”的几种常用方法。
2.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18-9”。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算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应多设计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和练习反馈,学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