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经典篇章,讲述了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行刺秦王嬴政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蕴含了大量文言文的典型现象,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等。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一、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具有多种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变化。《荆轲刺秦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 “见”
- “见陵”(被欺凌):表示被动,如“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见”表被动。
- “见笑”(被嘲笑):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礼于前。”——“见”表受动。
- “见教”(指教):如“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见”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2. “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表示转折,意为“只是”。
- “顾吾念之”(但):表示让步,意为“但是”。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回头看):表示动作。
3. “辞”
- “辞曰”(告辞):表示离开。
- “辞谢”(推辞):表示拒绝。
- “不辞而别”(不告而别):表示没有告别。
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各异,体现了文言文的灵活性与表达的丰富性。
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主要包括:
1. 宾语前置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正常语序应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但为了强调“知其事者”,将定语后置,形成特殊句式。
2. 状语后置
如:“使工以药淬之。”
正常语序应为“使工以药淬之”,但“以药”作状语放在动词“淬”之后,属于状语后置。
3. 省略句
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实际上是“荆轲奉……头函,秦武阳奉……地图匣”,省略了主语“樊於期”和“地图”。
4. 判断句
如:“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使用“也”作为标志,表明“这是我的心头之痛”。
三、古今异义
由于时代变迁,许多词汇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荆轲刺秦王》中也有不少例子:
1. “左右”
古义:侍从、近臣。如“左右皆呼万岁。”
今义:左边和右边,或表示大约的数量。
2. “币”
古义:礼物、财物。如“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今义:货币。
3. “走”
古义:跑。如“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今义:步行。
4. “北”
古义:败逃、溃退。如“秦王还柱而走。”
今义:方向。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原意,了解它们的古今差异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荆轲刺秦王》中也有一些通假字:
1. “还”通“环”
如“秦王还柱而走。”
原意应为“环绕”,但“还”在此处通“环”,表示绕着柱子跑。
2. “卒”通“猝”
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在此处通“猝”,表示突然、仓促。
3. “要”通“邀”
如“要与秦王见。”
“要”通“邀”,表示邀请、约定。
4. “振”通“震”
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
“振”通“震”,表示震动、惊吓。
这些通假字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容易误解原文意思。
结语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部语言艺术的杰作。通过对其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语言规律与文化背景。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能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