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但愿人长久》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体会“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
-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难点:体会“但愿人长久”这一句诗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苏轼的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秋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你有没有在中秋节的时候思念过远方的亲人?”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思乡之情的文章——《但愿人长久》。”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皎洁”、“徘徊”、“惆怅”等。
-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段朗读,逐段分析:
- 描写月夜景色,营造孤独氛围。
- 回忆过去与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第三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 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会发出‘但愿人长久’的感叹?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苏轼的生平,介绍他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诗的背景。
-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在节日时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 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音频,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文章通过描写中秋夜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但愿人长久’?”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你与亲人分别后的心情,并表达你对他们的思念。
- 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五、板书设计:
```
但愿人长久
一、思亲之情
二、情感:思念、惆怅、祝福
三、主题:珍惜亲情,愿人长久
四、写作手法:比喻、拟人、情景交融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训练,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