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李白及其诗歌风格,掌握《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 理解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自然险峻与人生艰难的深刻感悟。
- 掌握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 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常识,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李白豪放不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坚韧精神,增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艺术表现手法。
- 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层寓意。
- 理解李白在诗中所表达的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板书设计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李白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出自哪位诗人吗?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一段关于蜀道的图片或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蜀道的险峻与艰难。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8分钟)
- 介绍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力丰富。
-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白游历蜀地期间,借蜀道之险抒发对人生道路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基调。
- 教师范读,强调重音、停顿与语气的变化。
- 提问引导: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4. 文本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
- 第一部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点题,用感叹句渲染蜀道的险峻。
- 第二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讲述蜀地的历史传说,增加神秘感与文化厚重感。
-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描写蜀道的险要地形,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 第四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由景及情,引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思考。
-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蜀道的艰难?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5.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偶、排比等。
- 韵律结构:多用长短句结合,节奏变化丰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思想情感: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道路的感慨,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6. 拓展延伸(5分钟)
- 讨论:如果让你用现代语言来描述“蜀道难”,你会如何表达?
- 比较阅读: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与《蜀道难》,分析其风格异同。
7. 小结与作业布置(2分钟)
-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蜀道难》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蜀道难”的理解与感受。
- 背诵并默写《蜀道难》全文。
五、教学反思(可选)
-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 在文本分析环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
《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2. 作者与背景
3. 整体感知
4. 文本分析
5. 艺术特色
6. 拓展延伸
7. 小结与作业
```
七、参考资料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相关研究文献
- 多媒体教学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