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移教学设计】一、教学
本节课选自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中的“平移”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基本特征,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平移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平移的定义,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 掌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平移后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特点。
-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平移的意义,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
- 难点: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彩色粉笔、实物模型(如滑梯、电梯、推拉门等)。
- 学具:每人一张方格纸、彩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图片(如电梯上下移动、推拉窗的开合、火车在轨道上的行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提问:“这些物体在移动时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物体在移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概念讲解
教师结合课件,用动画演示一个图形在平面内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平移的定义。
强调: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其位置。
(2)动手操作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或长方形),然后根据教师给出的方向和距离进行平移,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一练”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判断依据。
(2)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用语言描述其平移方向和距离,并尝试在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 拓展提升(5分钟)
出示一些复杂图形的平移题,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5. 总结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平移的关键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作业设计:
1.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2. 观察家中有哪些物体是平移现象,写下来并画出简图。
七、板书设计:
```
平移
┌───────────┐
│ 定义:物体沿直线移动 │
│ 不改变形状和大小 │
│ 只改变位置 │
└───────────┘
方向 + 距离 = 平移
```
八、教学反思(教师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移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平移的理解,但在方向和距离的表达上仍需加强训练。今后可增加更多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内容符合新北师大版教材要求,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