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三峡》一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描写手法。
- 学习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三峡山水的热爱之情。
- 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三峡四季景色的特点。
-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体会其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虚词用法。
- 感悟作者在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如三峡实景图)。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生平及《水经注》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三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第一印象。
提问:“你是否了解三峡?你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峡’吗?”
引出课题——《三峡》,介绍作者郦道元,简要说明《水经注》的文学价值。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音。
-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等句,体会作者对三峡地貌的描写。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绘三峡的“山”的?有何特点?
-
重点讲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分析夏季江水的汹涌气势。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夏水”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 第三段:
领读“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感受春天与冬天的美景。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色彩与动态描写来表现三峡的秀美?
- 第四段:
诵读“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体会秋日三峡的萧瑟氛围。
提问:作者为何要在结尾写秋景?这与全文情感有何关系?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
-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三峡的景色?
-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哪些情感?
- 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 教师总结: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来描写三峡的风景,语言简洁凝练,画面感强,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三峡大坝的视频片段,对比古今三峡的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三峡与古代相比有哪些不同?我们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6.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文章结构与描写手法。
-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多读古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7.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三峡”,要求不少于200字。
五、板书设计
```
三峡
┌───────────────┐
│郦道元(北魏) │
└───────────────┘
↓
《水经注》——地理名著
↓
山:连绵不断,重岩叠嶂
水:夏水凶猛,春冬清幽
秋:林寒涧肃,猿声凄异
↓
爱国情怀,自然之美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峡》一文,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