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作者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 掌握文中描写秋景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 学会通过语言品味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情眷恋,体会其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故都”的秋色。
- 理解“清、静、悲凉”这一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
- 难点:
- 领会作者在秋景描写中蕴含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 把握“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是丰收的喜悦,还是萧瑟的凄凉?”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引出课文《故都的秋》,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
2. 梳理结构:
-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 作者笔下的“秋”有哪些具体意象?(如槐花、蝉声、秋雨、落叶等)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段精读: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重点关注描写秋景的语句。
- 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清、静、悲凉”的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2. 语言品析:
- 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到超脱的秋意的植物”,这句话中的“超脱”一词有何含义?
-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情感体悟:
- 作者为何将“故都的秋”写得如此凄清?是否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何选择“秋”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将《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方式与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联系实际:
- 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秋天,思考不同地域的秋景是否有不同的文化意味。
(五)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文章主旨: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切怀念,也寄托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 强调“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注重情感与景物的结合。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心中最美的秋天,并尝试运用本文中的描写手法。
2.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教师使用)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都的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避免流于表面。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对文本的共鸣与理解。
---
备注: 本导学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