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前往秦国,试图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其吞并六国的野心。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荆轲的忠义与勇气,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争霸、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
以下为《荆轲刺秦王》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及逐句对照: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今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寡人之愿也。”
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於期,秦之贤将也,父母宗族皆灭,亡之燕。太子闻之,可奉樊於期首以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於期,穷困,奔于燕,太子所以待之,厚矣。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更谋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之,未尝不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可得乎?”
樊於期前曰:“愿闻之。”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乃得以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惟将军图之!”
樊於期乃前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译文:
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全部土地,继续向北推进,到达燕国南部边界。
太子丹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军很快就会渡过易水,现在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所有诸侯的土地,这正是我的愿望。”
荆轲回答说:“如果没有太子您的话,我也愿意去拜见他。如今如果行动没有凭证,就无法接近秦王。樊於期是秦朝的名将,他的父母和宗族都被杀害,逃到了燕国。如果您愿意献上樊於期的头颅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这样我才有机会回报太子您的期望。”
太子说:“樊於期处境艰难,逃到燕国,我对他的待遇已经很优厚了。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伤害一位长辈的心意,请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私下去找樊於期说:“秦王对将军您,可以说是极其残忍了。您的父母和宗族都被杀害。现在听说秦王悬赏将军的头,赏金一千斤,封地一万户,将军有没有想过这件事?”
樊於期仰天叹息,流泪说道:“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痛彻心扉,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罢了。”
荆轲说:“现在有一件事,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并且为将军报仇,您愿意听吗?”
樊於期上前说:“我想听听您的想法。”
荆轲说:“如果我能得到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就可以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入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恨就能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能洗刷。请您考虑一下!”
樊於期于是上前说:“这是我日夜痛恨的事情,今天终于听到您的建议了!”于是自杀了。
总结: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文学经典,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智慧与牺牲精神。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历史意义。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悲壮而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