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议论文,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学习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人才价值的认识;
- 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千里马”与“伯乐”的象征意义;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 难点: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韩愈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才?谁是发现人才的人?”引导学生思考人才与机遇的关系。接着引入课题《马说》,并简介作者韩愈。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 教师范读课文,纠正字音和停顿;
3. 学生分组翻译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三)文本探究(20分钟)
1. 分析“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探讨作者借“马”言志的写法;
2.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韩愈所处时代的人才现状;
3. 讨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等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不满与讽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今天是否还存在“埋没人才”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伯乐”,如何发掘和培养人才。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才需要被发现,也需要自我努力”的道理。鼓励学生珍惜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整理文言词语;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千里马”与“伯乐”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说》的内涵,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