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其系统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这一主题,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份具有操作性与启发性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水》单元为基础,重点围绕“水的表面张力”展开一次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基本概念。
-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 学会使用简单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
-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及其成因。
-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现象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硬币、滴管、水、洗洁精、纸片、小木棍等。
-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水滴落在叶子上不会马上流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引出“表面张力”的概念。
(二)探究活动(20分钟)
实验一:水滴在硬币上的实验
1. 每位学生领取一枚硬币和滴管。
2. 将水滴在硬币上,观察水滴形状的变化。
3. 记录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
实验二:水的表面张力与洗洁精的关系
1. 在一个盘子里倒入少量水。
2. 用小木棍轻轻搅动水面,观察变化。
3. 加入几滴洗洁精后再次搅动,比较前后差异。
(三)交流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他们思考:
- 为什么水滴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 洗洁精对水的表面张力有什么影响?
-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昆虫在水面行走、水珠滚动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布置
1. 观察家中是否有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用图画或文字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安全,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
结语:
科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通过苏教版小学科学活动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