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论语出处】“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被引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一、
“不耻下问”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篇,原文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虽然这句话并未直接出现“不耻下问”,但其精神内涵与“不耻下问”高度契合。后来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进一步强调了言行一致、谦虚求教的重要性。
“不耻下问”的核心在于:学习应当虚心,不因对方身份地位而轻视其意见;真正的学问在于不断求索,而非自满自足。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人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子路》 |
原文引述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子路》)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体现谦虚求学的态度。 |
孔子观点 | 强调言行一致、谦逊好学,反对自满与傲慢。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他人智慧,持续学习与进步。 |
相关典故 | 《论语》中多次提到“好学”“求知”等理念,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 |
三、结语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人推崇的学习态度,也是现代人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方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谦逊、善于请教,比盲目自信更为可贵。通过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智慧,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现实生活的力量。
以上就是【不耻下问论语出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