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什么意思】“力挽狂澜”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关键时刻努力扭转局势,尤其是在形势非常危急或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努力,成功改变局面。这个成语具有强烈的正面意义和激励作用。
一、
“力挽狂澜”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原意是“拉住狂奔的巨浪”,比喻在危急关头,用极大的力量去挽救危局。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在重大危机中,有人挺身而出,凭借智慧和勇气扭转局势,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成语常用于历史、政治、企业、个人成长等场景中,强调的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不能随意滥用,否则会显得不够准确。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力挽狂澜 |
拼音 | lì wǎn kuáng lán |
出处 |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欲回天地入扁舟。”后人引申为“力挽狂澜” |
本义 | 拉住狂奔的巨浪,比喻在危急关头努力挽救局势 |
引申义 | 在关键时刻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扭转不利局面 |
使用场景 | 历史事件、政治决策、企业管理、个人奋斗等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
近义词 | 化险为夷、扭转乾坤、力所能及 |
反义词 | 无能为力、听之任之、坐视不管 |
例句 | 面对经济危机,他力挽狂澜,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
适用对象 | 通常指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 |
三、使用建议
“力挽狂澜”虽然表达积极意义,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过度夸张:不能随意用于日常小事,应适用于真正重大的危机或转折点。
2. 注意语气:该成语带有较强的褒义色彩,适合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
3. 搭配得当:通常与“人物”、“行为”等主语搭配,如“他力挽狂澜”。
四、结语
“力挽狂澜”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轻言放弃,勇敢承担起责任,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