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三段翻译】《史记·屈原列传》是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传记,其中第三段主要讲述了屈原在楚怀王时期的政治遭遇及其被流放的原因。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屈原的忠诚与才华,也揭示了当时楚国政治的腐败与小人当道的现实。
一、原文节选(第三段):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言而怒,王怒而疏屈原。……于是秦伐楚,楚大败,割汉中之地与秦。……屈原既疏,不复见。……”
二、
本段主要叙述了屈原在楚怀王时期担任左徒,因其才学和忠心受到重用。然而,由于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不断进谗言,导致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最终,秦国攻楚,楚国战败,屈原被贬斥,不再被重用。
三、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屈原、楚怀王、上官大夫 |
官职 | 左徒 |
能力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作用 | 入则议国事,出则接宾客 |
受重用程度 | 王甚任之 |
与上官大夫关系 | 同列,因争宠而生隙 |
被疏原因 | 上官大夫进谗言,王怒而疏之 |
结果 | 屈原被贬,不再见用 |
外部事件 | 秦伐楚,楚大败,割地 |
四、个人理解与分析: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屈原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文学巨匠。他因正直而受宠,却因正直而遭忌。这种“忠而被谤”的命运,正是古代文人常见的悲剧。同时,这也反映出楚国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君主虽有识人之明,但易受小人蛊惑,最终导致国家衰落。
屈原的遭遇,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国家兴亡的一个缩影。他的忠诚与才华,最终未能改变楚国的命运,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结语:
《屈原列传》第三段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屈原的才华与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